主题: 忠贞不渝的攸县革命者——记邹乃山同志的革命经历

  • 栋林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5518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9/3/5 15:35:43
  • 来自:湖北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武穴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邹乃山,湖南攸县城关镇人,生于1926年。兄弟三人,他排行第二,靠寡母陈氏抚养成人。1939-1941年,他在县中读初中,后考上省立二中读高中,聪颖好学,爱看进步书籍,非常崇敬鲁迅、巴金等文学名流。他有组织才能,在省立二中成立“大风歌咏队”,组织同学练唱抗战进步歌曲,且在二中所在地的茶陵县城演出,对民众抗日情绪影响很大。1946年,他考上了湖南大学化学系,经友人介绍,他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——世纪社。从此,他开始了从事革命活动的生涯。

 

(一)

1947年,各大中城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、反内战、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。5月21日晚饭后,湖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戴伯淳,主持召开了自治会干部会议,邹乃山是自治会政治宣传干事,参加了这次研究会。会议主题是响应全国各地的学生爱国运动,决定举行“五·二二”示威大游行活动。会后,学生自治会干部分头到各系串连发动学生,邹乃山负责化学系学生的发动工作。

5月22日清晨7时,湖大两千同学像潮水般涌向大操场。这时,学生纠察队传来了令人气愤的消息:政府当局已闻讯于凌晨三点,密令警察当局封锁湘江,将同学们于深夜集中到牌楼口的渡船已全部抢去,溁湾镇、牌楼口、渔湾市三个渡口交通已全部断绝。湘江两岸上下十余里已见不到一只船了。“湘江拦不住我们反内战的决心!”同学们怒吼起来了。许多人自告奋勇跟纠察队员一道,分三路去找船。邹乃山、萧庆翥、郭乾奋等同学一马当先,在渔湾市发现江中正漂着一只无人驾驶的划子,他们喜出望外,立即跳下水去,将那条划子拖到西岸。消息传到大操场,一时欢声雷动,大队人马立即向渔湾市进发。过了饮马塘,湖大的胡校长在自治会主席戴伯淳、秘书黎宣模陪同下赶来了,同学们高呼“欢迎胡校长加入我们的行列!”强渡开始了,第一批突击队20多人是世纪社社员,在邹乃山、萧庆春的带领下,还加上大四的几个老大哥,架着那只小船过江去抢船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(胡庶华,攸县人)

当小船靠近猴子石时,岸上的水警队严阵以待,高声宣称,不许靠岸,否则就要开枪。可是,同学们哪会怕他们恫吓?他们一个劲地直冲过去。这时河岸上围观的市民越聚越多,对同学们的行动同情支持,对水警则正言劝告,正当水警犹豫不定之时,小船已经靠岸,邹乃山他们这群生龙活虎的小伙子跳上了岸,旋即,大家分头去抢夺小渡船,抢到渡船又往回划,去接对岸的同学。当第二批同学强渡船只到达江心时,上游开来了三条空货船,邹乃山招手喊话,请船工靠往西岸,船工不知怎么回事,将船停下来。邹乃山、宋绍文等同学立即跳下水去,游到货船上,分头向船工说明了这次游行的意义,船工们深受感动,终于不顾水警队要开枪的威胁,毅然把船靠到西岸,接渡同学们过江。事有凑巧,这时下游又开来了一条小火轮,这次曾汉荃、刘运明同学,还有邹乃山,不顾浑身透湿,乘小划子把火轮叫住,向船上的工人做了宣传。船上的工人也慨然应允,但大副怕上司追究责任,不敢开船,于是由机械系的曾汉荃驾驶,这样渡江的速度就大大加强了。上午10时,游行队伍全部到达猴子石,随即整队向市区进发。

邹乃山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头,与同学郭乾奋高擎着“湖大学生反内战大游行”的布质横幅,胡校长、魏文悌总务长、陈述之教授,还有主席团成员及许多女同学走在前面,接着是“炮肥民瘦”的巨幅温画和两千个手执“反内战”三角小旗的同学的大队伍。同学们高唱《反内战进行曲》,高呼“反内战,反饥饿”的口号,雄纠纠,气昂昂地朝火车南站进发。一路上,许多 市民站在大街两旁,望着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,点头称赞,竖起大拇指夸赞,还有许多年轻人,自动地加入了游行队伍。

来到火车南站,军警的几道防线挡住了去路。这时,邹乃山将横幅交到后面的一个同学手中,与走在游行队伍两旁的讲演队、纠察队一起,向拦路的军警开展了宣传:“内战使我们学生吃不饱饭,读不成书,也使你们的妻室儿女挨饿,生活不安定,难道你们不反对打内战吗?”胡校长走上前去,对一个军官说:“我是湖大的校长,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,上对蒋主席负责,下对全体市民负责,请你们立即撤走,由我带着学生,保证秩序良好。”女同学乘势排成人字形,首先向前冲开一条路来,游行大队马上高唱《团结就是力量》的歌曲随后跟进。

队伍很快来到南门口,更多的军警以更严密的阵线堵在前头,胡校长纠察队几经交涉也没能说服他们。这时邹乃山及几个同学带头,用报纸做成“喇叭筒”,向路旁拥挤的市民宣传反内战的道理,把印好的宣言传单散发出去,群众中于是也发出了不平的呼声,支持队伍冲过去。邹乃山他们忍无可忍,带头高呼“冲!”“冲!”“冲过去!”,一时,大队伍中口号震天,歌声齐起。人流立即象潮水一般,冲决了军警的堤防,卷入了黄兴路。自从大队进了城,便陆续有各大中学校的同学,三五成群加入了游行行列。有几个攸县籍的外校学生,如汤建国、龙燕初、余百践等原县中的同学,自觉地作了好友邹乃山的“贴身卫士”。

游行队伍经司门口,转中正路,来到了伯陵路《中央日报》报社门口,但见铁门紧闭,门里还用一辆美国大卡车顶住,整个报馆静悄悄地,逃得一个人也没有了。昨天他们还那样污蔑、讽刺和恐吓湖大学生,极尽污蔑否曲之能事,今天却如此虚弱!游行队伍中主管宣传的同学,便在紧锁的铁门上,贴满了“《中央日报》言论荒谬”、“大家不看《中央日报》”等标语。游行队伍缓缓走过去了,许多市民立刻围到报馆门前,他们兴奋地看到,《中央日报》的“嘴巴”被标语封住了,其丑恶的面孔被群众揭开了。《中央日报》的灵魂在正义的旗帜之前瑟缩地发抖。

邹乃山在“五·二二”大游行的学生运动中,是一个策划者,又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勇敢斗士。

 

(二)

1946年,在长沙读书的邹乃山与贺湘楚、颜昌祺先后加入了湖南大学进步社团“世纪社”。他们相互谈论政局,抨击时弊,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。1947年,邹乃山在长沙加入地下党组织,当时省工委周里,多次同邹乃山交谈,让他回攸县,了解攸县革命斗争活动情况。当年,夏季的一天,邹乃山同彭秀实到黄丰桥,连夜召开杨滨农民斗争骨干会议。会上,邹乃山传达了省工委关于农民反封建压迫的指示精神,鼓励大家树立斗争的勇气。第二天,邹乃山与彭秀实一起,领导当地农民为积谷问题,同豪绅地主展开斗争,让农民从地主手中夺得了积谷的掌控权。

邹乃山回到长沙后,向周里汇报了贺湘楚、彭秀实、尹辉等人,在攸县从事革命活动的情况。周里肯定了他们的活动方向,指出攸县尚无地下党组织,要邹对这些经过斗争考验的积极分子加强培养,抓紧在攸县建党。1948年元月,邹通知贺湘楚利用寒假来到长沙,经过一段党章的学习,介绍了贺湘楚入党,周里亲自参加了贺的入党宣誓仪式,并就攸县地下党组织建立,作了详细的指示。1948年暑假,邹根据省工委的指示,通知贺湘楚、彭秀实、尹辉三位同志到长沙,住在湘东旅社(邹的母亲开设的,后来做了党的一个联络点),进行为期数天的学习,吸收了彭秀实、尹辉二人入党,经省工委批准成立了由贺湘楚任书记,彭秀实、尹辉为委员组成的中共攸县工作委员会(简称县工委),负责指导全县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党任务。在县工委第一次会议上,周里到会讲话,邹乃山列席了会议。

一开始,攸县地下党组织人数不多,一无经费,二无枪支,三无政权,可谓工作举步维艰。邹受省工委派遣,同贺湘楚、彭秀实、尹辉一起回到攸县,协助县工委贯彻省工委的正确方针,努力工作,到各地访贫问苦,串连发动农民参加地下农会。在短短一年内,地下农会遍及鸾山、凤岭、三江、皇图岭、洞井、连滩、渌田等乡和梅城镇,秘密发展会员近4000人,联系群众多达数万人。1948年10月,在鸾山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,以后陆续建立了涟滩、梅城、黄丰桥、皇图岭等31个地下党支部。1948年下期,邹乃山通知颜昌祺于湖大辍学,回攸县工作,自己因身份泄露,离开攸县到武汉参加地下党工作。1949年4月,经省工委批准,贺湘楚负责攸县的武装斗争,由彭秀实任县工委记,补充颜昌祺为县工委委员。

邹乃山到湖北武汉工作不久,又转移到解放区工作。解放后,邹乃山被分配到共青团湖南省委工作,不久被调到中央高教部。1955年,他为曾在湖大和他共同战斗过的战友郭仁成鸣不平,他通过高教部党组织,向湖南省委反映了自己的看法,提出各种疑点,认为郭仁成不是反革命分子,郭的历史政治问题早已向组织作了交代,要求组织重新复查。不料,他因此惹火上身,被上级审查。先说他与郭仁成是反革命集团,后又改口说他包庇了反革命分子,给予他党内严重警告处分。祸不单行,邹在高教部草拟高等学校章程时,苏联专家要求完全照搬苏联的有关样板,他则在有些部分进行抵制,又背上了一个反对苏联经验的罪名。1958年初划为右派分子,直到1979年,高教部党组织才对他这两桩错案进行了平反。平反后,他任过湖南省化工学校校长,1982年,他担任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室主任。

 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(三)

邹乃山在蒙冤的20年中,始终如一,忠于党的事业,默默地在多所学校任教。在当中学教师时,有两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启发。

一次,有一个学生不听他的课,看课外书籍。他觉得这损伤了自己的自尊心,为此,他对这个学生发了一通脾气,没收了其课外书,将其赶出了课堂。结果,造成师生双双很长时间的不愉快。

还有一次,他在上初三化学课时,又发现一个学生看课外书,因为这个学生成绩很好,对此他就慎重一些。他发现其看的是高等学校化学参考书,显然这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,远比他课堂上讲授的更多,无怪乎这学生不听他的课。对此,邹采取默许的态度,这学生是否听他的课,就没有进行任何干预和施加压力。邹对学生的尊重,换来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,相互之间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沟通。邹乃山想,只要学生保持一定的成绩,何必在乎其是否听自己的课?因此,事后多年,这学生还常去看望他们的邹老师。

这两件事启发了邹,他认识到,学生面临着社会、家庭、学校三方面的压力,自主学习动力不足。于是,他努力改进教学方法,力求讲课生动活泼,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。他还因此,改变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。邹由于被错划为右派,而且当时高等学校招生对家庭把关甚严,他根本不指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。他不仅没给孩子升学压力,相反总劝孩子打消升学的念头。他大孩子初中毕业后,当了一年农民,八年工人,二儿子高中毕业后,当了四年工人,都是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,先后考上大学的。在此之前,他总是教育孩子,明确努力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,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。作为孩子的父母,对孩子从来就是进行正面诱导教育,而不施加任何压力,以朋友的身份,平等相处,儿女经常与父母开玩笑:“难怪人家说我们家太民主”。

两个孩子喜欢打篮球、排球、踢足球,邹乃山夫妇鼓励他们,老二外出比赛,耽误半学期功课,回来后自己补课,期考时成绩仍然名列前茅。两个孩子以后都出国留学,取得了博士学位。邹乃山认为,对孩子教育的成功,在于抓住了根本,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很重要,不向孩子提出任何具体指标,要求他们上进充实,加强两代人的沟通,相互理解。因为孩子面临着社会压力,学校压力已够重了,家庭不需要再加压力了。的确,解乃山这种态度是智慧的,也是仁慈的。孩子考试成功是对父母仁智的回报,退一步说,即使没考上大学,却有一颗求学上进的心,总还是人生之正道。后来邹乃山用一句具有哲理性的语言概括:低要求得到了高回报。

邹乃山除了对教育进行了思考,对哲学也进行了一些研究。1957年在《光明日报》发表了第一篇哲学论文《同和异》。文章提出“事物的同和异的关系,是异中有同,同中有异。绝对异而无同,或绝对同而无异,都是不存在的。”“形而上学者往往把事物的同和异绝对化,因而陷入了片面性和主观性。”时隔30年,1986年他在人民日报发表《存异方能求同》的文章,指出:“未来物质极大丰裕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了,个性不是泯灭,而是更加自主自觉地发展,既然个性更加充分发展,求异的存在就是必然的。”“任何时候只能根据历史发展消灭不合理的差别,但同历史相适应的合理差别又会应运而生。”1991年,他在《系统工程》杂志上发展《熵·信息和机遇》。这三篇文章都有独到的见解,都是反对左倾路线,从哲学角度所作的思考。

 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(四)

1983年,邹乃山开始从政生涯,这是他一生革命最为闪光的年头。说起来,还有点戏剧性。虽然在解放前夕,他曾在学生运动中发挥过领头作用,显示了一定的领导才干和组织能力,但是解放后,他却从来不曾担任过地方党政领导工作。1982年底之前,当时省委负责人事工作的领导万达,找邹谈话。万达询问他对省委工作有什么意见,邹表示,省委在启用人才,特别是启用知识分子方面还需要加快速度,这方面动作太迟缓了。万达表示,邹乃山的意见提得很好。从此,邹乃山这人才引起了省委的重视。1983年初,党中央派出的工作组在搭建长沙市领导班子时,省委提出两个人选,一个是有丰富党政工作经验,但文化水平不够要求的老干部刘夫生,另一个就是有大学文化,但缺乏党政工作经验的邹乃山。当时的胡耀邦,听了湖南省委毛致用的汇报后,立即拍了板:“没有经验就到工作中去补吧!没有文化就到学校去补吧!”

由此,他走上了长沙市委的工作岗位。这个任命他既高兴又惶恐,他就是怀着这种心情上任的。上任后,他坚决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、方针和政策,抓纠左,抓拨乱反正,为湖南省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,创造了良好的局面。在干部选拔方面,他坚持革命化、年轻化、知识化、专业化的干部“四化”标准,大胆地把近300名年轻知识分子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。使这些干部脱颖而出。如潘贵玉、颜克初、易希文等人,教师出身,他们在党政领导部门担任职务,干得很好。再是抓纠正不正之风,解决了少数干部多占住房搞特殊化的问题。他坚决要求干部把多占的住退了出来,否则就不予任命。他也因此而得罪了少数权贵人物。第三件事,就是落实党的政策,并且从此作为纠正左倾错误的有力杠杆。他态度坚决,旗帜鲜明;又区别对待,分清大是大非;对于曾犯过错误的干部,根据情况,大胆予以启用,放手发挥他们的潜能。第四件事,就是抓经济体制的改革,也取得了成效。1984年6月1日,邹乃山主持召开长沙市全体党政负责人会议,中心议题是:长沙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。他带领一班人,逐个单位落实会议精神,现场办公,抓到点子上,使有的厂子起死回生,如长沙汽车制造厂;使有的厂子扭亏为盈,例如:长沙烟厂、长沙汽车发动机厂等。1985年5月1日,他驱车前往宁乡花明楼,参加了刘少奇纪念馆的奠基典礼。

1985年下半年,邹乃山到了该卸任的年龄,省委安排他在省政协工作。在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中,他又一次受到了处分,被撤销了省政协党委委员的职务。1991年,他65岁,申请离休被获准。离休后,他与老伴黄时美,居住在长沙市藩后街28号老干局家属楼。在闲居的日子里,他曾约“龟峰五老”(上世纪30年代末在县中读初中的同学:龙新叔、龙燕初、刘源杨、汤建国,包括他自己),在长沙相聚。他们爬岳麓山,登天心阁,参观一师及清水塘革命纪念地,畅谈时事,回忆青年时期的岁月,闲聊各人的经历掌故,商量出诗文书画集册等。后来,邹乃山患了癌症,三次走上的手术台。临危时,在病榻上还和老友通了电话,又嘱咐夫人黄时美把他在最后的日子里写下的《回忆与思考》寄给汤建国,以作为后人的借鉴。只可惜病魔不饶人,2002年,他与世长辞了。

 

邹乃山的一生有不少闪光点,也有不少的波折和遗憾。但回头看他的一生,他对党组织对革命事业始终忠贞不渝;对祖国前途始终充满信心;对同志、对朋友始终充满深情。他有组织能力,有领导才干,有自己的观点及信仰。他为人正直,清正廉洁,是一个优秀的革命者,也是一个攸县人民的优秀儿子,值得攸县人民骄傲!

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