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题: 难忘广济十景之一的家乡七里桥

  • 相知相惜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814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9/5/27 11:17:52
  • 来自:湖北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武穴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  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难忘家乡七里桥


作者  解相吾


出古城梅川往南前行七里处,有一座古桥名叫七里桥,明清时期曾被列为广济十景之一。据传在清朝时侯,龙坪人金会元德嘉先生在参加殿试时接受康熙皇帝的召见,他向皇帝介绍了广济十景,乃是一天门,二龙斗,三眼井,四眼塘,五里庙,六孔墙,七里桥,八连碓,九龙城,十里铺。真是古风蕴藉,文气沛然,于是皇上龙心大悦,钦点德嘉先生为会元。站在七里桥头,但见一湾河水从东边的独山冲飘渺而来,蜿蜒流过桥下,擦过我童年所在的垸场山脚,又一路奔腾向西,汇入梅川河。沿河两岸,堤草青青,绿柳成荫。儿时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到河里捕鱼捉虾,垸里的婶娘姑嫂们也经常拧着大桶小盆在河边浣洗衣服。站在河的下游回看那座桥,非常雄伟,颇有气势,否则绝不可能列入十景之中。
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七里桥通身由石条砌成,原本大约有二十米长,一米五左右的宽,桥身由两个硕大的桥礅支撑,形成三个桥孔,每个孔上铺架三块青石条做梁,各长五米,宽约一尺五寸,厚度也约有一尺,桥面平整而光滑,中间的那根梁,由于年长月久的经行人车马的践踏,已凹下去了寸许。桥礅比桥面宽了许多,大概有两人高,也全都由长矩形青石块砌成,迎水的一面呈三角形,化解了河水对桥礅的冲力,非常科学,靠近桥梁的地方留有两道槽口,是方便上闸板用的,桥底也全部铺有一层青石板,流水从石板上汨汩流淌,形成薄薄一层水幕,煞是好看,还时常可看到成群的鱼儿溯流而上形成的一条条水柱。整座桥的石板块之间由石灰与糯米加藤汁捣合的泥桨勾缝,十分坚实牢固,绝不亚于现代的混凝土,充分体现了当初建设者们的智慧和匠心。数百年来,虽经风雨剥蚀,急流冲击,仍巍然挺立,历久弥坚。
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途经七里桥的那条路,原是从梅川至武穴的一条官道,沿途每隔里许建有凉亭,路从亭中穿过,亭的两边设有固定的长条座椅,较差一些的则是座板,以供行人歇息,亭柱上描龙画凤,亭子四角像鸟喙伸出,凉亭内多设有茶肆,方便行人口渴取饮。记得小时候(上世纪六十年代初)爷爷带我上街(到梅川)去玩,还曾在五里桥凉亭歇过脚。路面全由矩形青石板铺成,一直铺到了两路口。那青石板的铺设极有规矩讲究,由于广济县设县以来,还从来没有人中过状元,所以石条不能全部横铺,只能按三直一横铺设。而县城的南门通往县衙的通道也被一面高墙封住,城门不得开启,只有新科状元及第还乡时,才能打开南门,拆去堵住的墙体。平时官民人等出行只能从东门进出,沿护城河绕到南门,过南门桥头再上官道。所以在古时候,外地人到一处陌生地方,只要看一眼官道的石板路面,就知道该县是否出过状元,也知道县城的南门是否行得通。
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民国以后,梅川至武穴修建了公路,乡绅解继禹为了不让汽车的喧闹打破乡村的宁静,尤其是避免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受到骚扰,遂让公路不由原来的官道改建,从此这条官道渐渐沉寂了下来。

七里桥虽是一座普通的石桥,但乍一听名字,显得不同凡响,容易给人造成桥长七里,长虹卧波的错觉。千百年来,官道上行人如织,车水马龙,行人每过此桥,无不留连驻足,欣赏两岸的旖旎风光。古往今来,再贫陋的地方,只要想出一个秀雅的名字来,也会化腐朽为神奇,充满诗情画意,生出无限风光。
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上世纪七十年代中,为了便于让手扶拖拉机通行,村民们将老桥拆掉重建,古桥胜景毁于一旦,令人不胜唏吁。改建成的新桥是一座单孔圆拱桥,全用乱石垒成,做工粗糙,很像一个涵洞,昔日古桥的神韵气势荡然无存,人们再也难以唤起对古桥的美好回忆和无限遐思,如今人们很难想起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里就是七里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9.5.18


来源:广济文化  

武穴网整编于网络,侵权联系删除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      
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
"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