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题: 我不想生孩子,但我害怕别人也不生

  • ______斯文敗類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337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21/5/12 15:04:11
  • 来自:湖北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武穴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作者:张二毛

编辑:秦安娜


有人将生育做了个比喻,说现在养孩子就好比发射卫星,花费十几年的心血,确保每个环节和数据的正确,最后发射成功考到大学,然后就消失在外太空,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发回来一些微弱的信号:给点钱……给点钱……


把钱发给卫星,叮嘱吃饱穿暖之后,卫星又发回来点微弱的信号:别啰嗦……别啰嗦……等卫星稳定了,还要花费一辈子的积蓄,给他建一个太空站。


养孩子,在现代社会的语义中约等于养了一头吞金兽。


年轻人有太多事情要操持,对于「上有老下有小,左手孩子辅导,右手赡养四老,房贷车贷不少,钱还特别难搞」的生活,有人只想顺从内心,做自己的选择——不生。


不过,这届年轻人也在矛盾着。他们不想生,却也害怕大家都不生。


1


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北漂青年小松,24岁就生了孩子。在农村,他这个年纪,可能孩子都会打酱油了,但是在领导眼中,他成了英雄——还没去红尘世界滚一滚,就敢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果断生娃,绝对的壮士了。


在一线城市,24岁喜当爹,换一句“英雄”委实不亏,同事们也都打趣的说他是“人生赢家”。毕竟45岁的领导,也才刚刚备孕。


其实小松知道,这些夸词是同事表面上的社交辞令,“英年早育”才是对他早早生孩子的情绪基调。他的同龄人中,更多人将“不生孩子”放入了婚育观中。


自媒体“深燃”曾写过一篇文章称,一群35岁就打算退休的年轻人,把自己的老年生活和抗风险资产码得清清楚楚,甚至连去瑞士安乐死的钱都提前攒出来了,但也把“不要孩子”交代得明明白白的。


这届年轻人,他们连死法都做好了预设,却唯独对生孩子讳莫如深。


作家维舟曾说过“人口红利”是归国家和社会的,但生育成本则落在你自己肩上。钱,永远是困在家庭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。


“XX是最好的避孕药”,这句话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话术,这个XX主要包括:房价和教育投入。一线城市每平方米超过6万的房价,将生娃和养娃切换到Hard模式。

有人说:“养大一个娃,就要消灭一个百万富翁"。现实生活中,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一个两百万的富翁——这是一线城市养大一个孩子的教育花费。


奶孩子的背后是父母自身的“消费降级”。大学时,小松还在穿800块钱一件的短袖,现在挣得多了,反而超过200元,心就开始滴血了。


高昂的养育成本,只是劝退年轻人养娃的一个因素。其他还包括个人意愿,比起上一辈,现在的年轻人更强调自我的生活以及找寻自己的价值。


住着西城区千万元学区房的北京土著蒙蒙,坐拥北京最好的教育资源,对于生孩子也是慎之又慎。


她觉得自己过,养几只猫陪伴的生活也挺好的,生个孩子还要分散精力和时间来照顾。自己挣钱自己花不爽吗?而且现在教育都已经内卷成这样了,上到跟老师打通关系,下到给孩子辅导作业,成天忙的鸡飞狗跳的,还是歇了吧。


追求自由,令年轻人更愿意选择灵活的“人生关系”,而亲子关系注定是长期且密切的。


一个90后妈妈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生育焦虑:我从不后悔生了我儿子,但如果能重来,我一定选择不生。一言以蔽之:“不自由”,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。


2


很多人指责年轻人不生孩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。但很多年轻人恰恰把“不生”视为负责任。


“有意思视频”曾跟拍过两个丁克家庭和一场丁克聚会,其中两个人在阐释自己选择丁克的原因时提到:因为从小的家庭环境,觉得自己是一个累赘,所以没有信心能给下一代人做个好的示范,自己经历过的痛就不要再让小孩经历了。


而另一个女孩选择丁克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她喜欢孩子,她认为喜欢的背后是巨大的责任,而这样的责任她承担不起。


近些年流行的一个词叫”原生家庭“,指的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。我们的性格、爱好、很多习惯的养成都与原生家庭这个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很多问题,回本溯源最终都会落到原生家庭上面,这让现在的年轻人在面对生孩子时更慎重了。

小蕾经历过原生家庭的伤害。父母结婚30年了,关系一直剑拔弩张。家里的日常氛围是冷战。最长一次是半年,父母没说过一句话,连吃饭都是各吃各的。但他们却又绝口不提离婚,因为孩子。


这段成长经历带给小蕾挥之不去的印记,她讨厌冷战,但在处理矛盾的时候也只会冷战。为此,从高中开始,她就决定不结婚、不生子,“免得祸害别人。”


尽管容貌姣好,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学历,令她在婚恋市场有足够竞争力,身边追求者众多。但她很难跟别人走得亲近,有几次快要成功了,但最后都落荒而逃,她曾数次向好友哭诉:这辈子一定结不了婚了,原因就是因为她的父母的婚姻经历,让她对亲密关系,既渴望又恐惧。


社会上,每当出现一个虐童事件,网民的声讨总少不了一句话:为什么当父母不需要考试?在整个社会层面上,年轻人似乎达成了一个默契,生孩子的前提一定是爱孩子,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。


进步,是相对历史而言的。在温饱还是家庭难题的那个年代,生孩子是一笔投资,孩子是具备“工具人”属性的——养儿防老,生孩子是为了老有所依。


而年轻人已经不愿意把孩子当做防老的工具人了。去年一条微博曾引发热议:这届年轻人攒钱,是为了养老院自由。你看,在自我救赎的道路上,年轻人拒绝依赖任何人。"现在谁还指着孩子养老,能不养他到老就万幸了。”


3


这个时代很多元,“不生孩子”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解,被接受的程度也越来越高。


很多做出不生孩子决定的人,对生育本身并不排斥。他们认为繁衍及抚育后代,本就是一个社会应该有的责任。


“我很尊重那些生孩子的人,他们消耗家庭的储蓄,来为社会创造价值,他们很勇敢”,小蕾说道。而且生孩子也是为社会积累发展势能,有学者甚至提议“生一个孩子给予20万到100万的奖励,因为孩子会为社会带来1000万的回报”。


不用梁建章反复推销,生孩子对社会的好处,年轻人懂的。

人口增长代表着新的机会增加,一个地域新生人口多,代表着广阔的未来和希望。它会带来更多的消费支出,更多的产出,更高速的经济增长。


"请为国家生个孩子!"这是韩国曾为了鼓励大家生育说的一句玩笑话;“孩子,是我们最好的传家宝。”台湾也曾花费100万征集鼓励生育的宣传语。人民日报也曾说:生娃,既是家事,也是国事。


但宏观的口号落到每个年轻人身上,又有了各自的无奈。


小蕾是缺乏自信。“我不敢肯定自己能够安然的过好这一生,哪里有勇气再带个生命呢?”“也许在有些人眼中,生孩子不过是添一副碗筷,加一床被褥的问题。但我还是希望能够给孩子更好的未来,如果达不到,不希望有一个孩子因我的选择而受苦”。


那些选择不生孩子的年轻人,他们或者像张爱玲说的,对新的生命有价值要求:文明人是相当值钱的动物,喂养,教养,实在需要巨大的耗费。我们的精力有限,在世的时间也有限,可做,该做的事又有那么多——凭什么我们要大量制造一批迟早要被淘汰的废物?


又或者如小蕾一般,不够自信,认为自己还需要漫长的修行,不配为人母。


但既然是选择,就一定会有不同的输出结果。今天的人口普查数据出来后,年轻人们已经忙着转起了“为国生娃”的段子,小蕾在朋友圈里也点了赞。


如果大家都不生,连年轻人自己都害怕。毕竟,新生人口增长放缓,会带来社会活力的降低。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:退休年龄延长,天伦之乐很可能变成:不闻爷奶唤儿孙,但闻二老开滴滴。


在“养儿防老”的时代,抚养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风险对冲,现在养孩子则成为社会保持竞争力和活力的源动力。


从数据里张望未来,你会发现,这并非一句轻松的玩笑话。

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